第七十一章菩薩低眉
佛門中常說有怒目金剛的菩薩,也有慈眉善目的菩薩,這樣的說法,其實是有典故出處的。
在隋朝時,史部侍郎薛道衡有一天到鐘山開善寺參訪。偌大的寺院里一片寧靜,寺中每個出家人都善盡本份,各得其所。有的在林蔭下經(jīng)行,有的在禪堂中打坐,有的則勤于執(zhí)務,個個舉止安詳,神態(tài)自在。
薛道衡仔細觀察寺中的一景一物,好似身處人間淨土。這時正巧一位小沙彌從大殿向庭院走來,薛道衡突然動念頭想考考這位小沙彌,于是趨前問他:
“金剛為何怒目?菩薩為何低眉?”小沙彌雖小,卻不假思索立即回答:
“金剛怒目,所以降服四魔;
菩薩低眉,所以慈悲六道?!?br/>
此話一出,薛道衡一臉錯愕,驚訝于小沙彌的才思敏捷。
此后,“金剛怒目、菩薩低眉”便成為大眾所熟識的用語。
佛典中所說的“金剛”是佛菩薩的侍從力士,因手持金剛杵而得名;“菩薩”是努力于上求佛道、下化眾生的人。
“怒目金剛”是形容人的威勢、面目兇暴,以降伏誅滅惡人;“低眉菩薩”是形容人的面貌態(tài)度慈祥,以愛攝護他人。
一般人都以為怒目金剛是惡人,低眉菩薩才是慈悲的好人,其實這兩者所展現(xiàn)的不同外相,正是“因材施教”、“觀機逗教”,都有異曲同工之妙。在世間的眾生中,每個人的資質(zhì)不一,根機有異,有人不得不角色扮演一番,有時怒目金剛相向,有時慈眉善目以對,開發(fā)我們的覺性,而這無非都是出自于一片真誠的悲心,希望幫助對方有所成就。
慈眉善目的菩薩是菩薩,怒目金剛何嘗不是是慈悲無量的菩薩。
這些大道理林三不懂,但是現(xiàn)在自己面前就站著一位像極了菩薩低眉的慈悲和尚。
胖子總是比尋常人更加容易贏得別人的好感,尤其是還自帶著神圣光頭黃色僧衣的特效的和尚。
清凈大和尚就是這樣一種容易獲得別人好感的人,雙手合十站在一棵老槐樹底下,一天當中最后的金色陽光透過綠葉的縫隙傾瀉下來,籠罩在人的身上,很是有一種神圣的感覺。
“請問諸位這是要往哪里去?”,清凈大和尚眼睛瞇成一條細縫,更是顯得人畜無害。林三當然不會這樣天真的以為,能夠在這座寺廟里面出現(xiàn)的人,更加準確的說,是能夠跟在陳青帝左右的人,哪里真的會有慈目善心的角色。
“我們此行過來,只是為了見一個人?!保秩€是老老實實的走上前,做出一副恭敬的態(tài)度。
這座盤山寺雖然從外面看,顯得有幾分逼仄,但是卻是內(nèi)有乾坤,禪房與密林緊密的交織在了一起,林三一時間確實有些摸不著頭緒。
“不知道施主想要見誰?”,清凈大和尚試圖的睜開自己的眼睛,將面前的來人看的更加的仔細,努力了半天終究還是只有一條細縫便果斷的放棄了。
“陳青帝,大師您認識他嗎?”,林三繼續(xù)問道。